俗傳龍生九子 , 不成龍 , 各有所好 。 【喻行行出狀元】
1043-1178-01【龍一﹕贔屭】
長相像龜 ,喜歡負重, 負責馱天下石碑。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比喻現今慈善家)
1043-1178-02【龍二﹕螭吻】
長相像野獸 , 喜歡登高遠望 , 於殿廟屋脊上看守。今屋上獸頭也。
(比喻現今思想家)
1043-1178-03【 龍三﹕蒲牢】
長相像龍 ,喜歡吼叫聲音宏亮,今鐘上鈕是也。
(比喻現今音樂家)
1043-1178-04【龍四﹕狴犴】
長相像虎 ,喜歡議論 , 作為獄門裝飾。
(比喻現今辯論家)
1043-1178-05【龍五﹕饕餮】
好吃 , 故立于鼎蓋圖飾。
(比喻現今美食家)
1043-1178-06【 龍六﹕蚣腹】
喜好嬉水 , 專於橋欄上駐守。
(比喻現今探險家)
1043-1178-07【 龍七﹕睚眥】
明義理, 辯是非, 作為刀劍裝飾。
(比喻現今武學家)
1043-1178-08【龍八﹕狻猊】
長相像獅子 , 相貌猙獰但性情和順 ,性好煙火 。故立於香爐。
(比喻現今教育家)
1043-1178-09【龍九﹕椒圖】
長相像螺蚌, 個性孤僻 , 負責把守宮殿、廟宇。作門上的銜環。
(比喻現今保險家)
【特別推薦】
智盧(智盧交趾陶藝術中心)陶光(陶瓷之光)林智信、(版畫、油畫大師-藝術總監)林俊亨(執行製作)
近來同行引進大陸仿造智盧藝術中心交趾陶產品,品質粗糙請特別留意。必須有以上四款章才是智盧藝術中心作品
【商品規格】
尺寸:
龍1-10X6X7CM
龍2-8X6X6CM
龍3-9X6X8CM
龍4-9X7X7CM
龍5-10X7X5CM
龍6-9X6X7CM
龍7-10X6X6CM
龍8-9X6X7CM
龍9-9X6X5CM
手工製作±5%
包裝:手工 布錦盒
【產品典故敘述】
交趾陶簡介
陶器中的【交趾燒】原本是我國明末清初在福建或廣東一帶以塗上色釉而燒成的軟質陶器。其被稱謂「交趾燒」的原因是這種陶器大部分適用以裝填「香藥品」的容器、體積較小,當時日本通往南洋一帶的貿易船把它引進日本而被命名。而由於當時之作品嬌小玲瓏造型極美,所以被喜歡「茶道」的日本人大為賞識而用為「香合」,更由於交趾燒都有極美的造型,因此又被稱為「型物香合」。而其製作以「堆線放」框取圖案,再以敘路為界,再上釉色。而據說這種方法是繼承名匠「法華」的技藝法統。
交趾陶在十八世紀傳入台灣,主要用在廟宇的裝飾藝術,其間出了一位奇人葉麟趾先生〈民間尊稱葉王,約明末清初〉,葉王有雕塑泥土的天份,也醉心於古釉方的研究與實驗,使台灣的交趾陶在藝術上的成就遠遠超過發源地。
相傳,葉王在學甲慈濟宮燒陶,附近學甲兵鎮的一匹戰馬經常到廟埕前遊玩戲耍,葉王一時興起,便以這隻戰馬為樣,塑了一件交趾陶來裝飾慈濟宮,當作品完成之時,戰馬突然精神萎靡,奄奄一息, 見過葉王作品的人認為;葉王把戰馬塑造的太神似了,在釉燒的時候奪了戰馬的精氣。葉王望著這件完美的交趾陶,概然長嘆將之擲毀於廟埕之前。在此同時,那匹戰馬突然精神抖擻,雄姿依然。這個傳說將當時台灣交趾陶的燒製發揮到極致。
現今葉王的再傳弟子不多,台南縣(歸仁鄉)林智信、林俊良、林俊亨(勤牧)林俊輝父子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寥之拾來個,生於日據時代台灣陶瓷重鎮「紅瓦厝」 就是現今歸仁鄉。
交趾陶的特色
(一)製作過程類瑣:選土、篩土、練土、原雕、從模、土形、陰乾、素燒、釉燒(或再多次釉燒)。
(二)牽涉的技藝很廣:雕塑製作,必需有塑造、雕刻、繪畫與燒陶多方面的工夫,缺一不可。
(三)釉色華麗厚重有王者之氣,赤綠色宛如琥珀與翡翠。
(四)胭脂紅以純金配製,且為日時代法國巴黎博覽會評為當時之國際特優色。
(五)交趾陶的造型大都取材於傳統披事人物或吉祥瑞獸,傳說有避邪迎祥的功能,至於事實如何,子不語也!這樣豐富的台灣文化資產,我們有保存的責任,所以文建會把交趾陶列為重點推廣,總統府及行政院也把交趾陶當作贈送國賓的禮物。究竟,交趾陶是台灣獨有的藝術品,是斯土斯民的藝術結晶!
特別聲明
因為交趾陶係純手工製作,成品會有手捏紋路,小土裂偶爾會出現,那屬正常現象。手工彩繪上色,色彩、造型每件作品無法一模一樣,每件皆為大師精心製作的藝術作品,經自然窯燒而成,成品會略有色差與筆觸,釉色屬於自然流動變化,成品色澤較深或較淺均屬正常。 故實際出貨顏色以燒成品為主。若您認為屬瑕疵請勿下訂。

說龍:中華文化的靈獸傳奇
一、龍之永珍:神獸的化身與傳說
龍,是中華文化中至高無上的神獸,雖非現實存在,卻無處不在。無論廟宇屋脊、門窗欄杆、香爐鐘鼎,皆見其身影,足證龍深植人心。
《淮南子》載,龍為萬物祖靈:飛龍為鳥、應龍為獸、蛟龍為魚、先龍為龜。龍具「三停九似」之貌,集百獸之形於一身,正是「萬靈之宗」。
另有「龍生九子」之說,各具性情與用途:
贔屭:似龜,負重,常為石碑座。
螭吻:形獸,好險,立於屋脊防火。
蒲牢:善鳴,作鐘鈕。
狴犴:似虎,象徵威嚴,用於牢門。
饕餮:貪食,常見於鼎飾。
蚣蝮:喜水,立於橋柱。
睚眥:好鬥,裝飾兵器。
狻猊:好煙火,作香爐座。
椒圖:喜閉,見於門舖首。
龍形變化萬千,廣泛應用於建築與器物裝飾。另有虺龍、螭龍、蟠龍、應龍、燭龍等稱,皆象徵不同性質與力量。
二、龍之變化:文化與信仰的象徵
《管子》稱:「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龍能升雲潛海,化大化小,象徵變化無窮、神祕莫測。
龍位列「四靈」、「四神」,代表東方與辰時(上午7至9時),象徵陽氣初升、生機勃發,地位尊崇。又為風雨之神、農耕之源,畫龍常以雲霧掩體,突顯神祕氣韻。
傳說張僧繇畫龍不點睛,怕其飛天,成就「畫龍點睛」典故。龍也深植台灣信仰,如龍王廟、媽祖廟皆供奉之,以祈風調雨順。
另有「魯班與龍」傳說:魯班借龍宮作建築樣本,為延借期將龍宮釘牢,導致小龍曬死。他受此啟發,創造屋脊龍飾,成為今日廟宇特色。
三、龍與財富:靈獸與瑞兆的結合
龍象徵權力、祥瑞與財富,如「龍搶珠」常見於雕飾,象徵追求智慧與能量,也與日月蝕傳說相關。
傳說黃帝乘龍、孔甲食龍肉,顯示龍雖神聖,亦可受人役使。中國人視龍為靈獸,也是可馴服之神力象徵。
台灣國寶交趾陶|龍生九子S
交趾陶藝術向來以色彩鮮明與造型精緻著稱,而這件【台灣國寶交趾陶|龍生九子S】更融合了中國古老神話,將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形象化入作品之中。由台灣陶藝大師林智信老師監督製作,九子各具特性——從象徵力量的贔屭、鎮水的螭吻,到守門的椒圖,每一尊皆以手工捏製、手工彩繪完成,展現職人技藝之極致。此作品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承載豐富的文化與信仰寓意。非常適合收藏自賞,亦可作為商務贈禮、祝賀升遷的最佳選擇,傳遞祝福與敬意。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